首页> 健康科普

马路边捡来的白果到底是“保健果”还是“毒果子”

发布时间:2020-12-17 15:45:25.0 作者:安安网 浏览次数:0

深秋时节除了观赏金黄的银杏树还有人喜欢采摘和捡来白果食用。民间也素有“秋食白果”的俗语。白果也叫银杏果、公孙果,是银杏树的干燥成熟种子。李时珍在《本草纲目》里说:“因其形似小杏而核色白也,故名白果。” 

 


       白果是一种常见的药食两用的中药材,因其营养丰富,常用于食疗及药膳,可养生延年,因而在宋代被列为皇家贡品。“鸭脚生江南,名实未相浮。绛囊因入贡,银杏贵中州。”宋代欧阳修写的这首诗描述的正是银杏的珍贵。白果作为中药始载于元代的《日用本草》,后至《本草纲目》对其功效作了较详细的补充和说明。白果在现今《中国药典》里亦有收录,其性平,味甘苦涩,有毒,归肺、肾经,有敛肺定喘、止带缩尿的功效,可用于痰多喘咳、带下白浊、遗尿尿频等症。对于“老咳喘病”和肺肾两虚的患者,日常吃点白果并配合补益的药服用,会有较好的治疗改善效果。现代研究证实,白果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、维生素C、核黄素、胡萝卜素、黄酮类和多糖类等多种成分,起活性作用的主要成分是银杏萜内酯类、银杏黄酮类、白果多糖类和白果蛋白类。其中,白果多糖可以抗肿瘤、抗病毒;白果蛋白具有一定的抗氧化和抗菌活性。目前对银杏的开发利用入药较多的是银杏叶,而白果还是以食用为主。食用时需要敲碎外面的硬皮(骨质中种皮),取出里面的种仁,可用来煮粥、煲汤、烘烤,也可以加工成糕点、蜜饯、罐头、饮料和酒类等。
       以上说了这么多白果的保健作用,然而每年却都有不少因食用路边白果而中毒的报道。这与白果中所含有的银杏酸有密切关系。银杏酸能够致过敏、诱导基因突变、胚胎毒性、引起肝损伤、肾毒性、神经毒性等。银杏酸是一类水杨酸结构的衍生物的总称,包括白果酸和其他多种银杏酚酸类物质,广泛存在于银杏叶、种仁和外种皮中,以外种皮含量最高。尽管研究发现银杏酸具有抗肿瘤、抗病毒、抑菌杀菌、抗炎抗过敏、抗氧化等作用,但是银杏酸最受关注的还是其毒副作用。另外白果中还含有氰化物和银杏毒素(4'-甲氧基吡哆醇)等有毒物质,生食和大量食用后都可能引发急性中毒的症状。所以早在南宋《绍兴本草》中就有记载:“唯炒或煮食之,生食戟人。”《中国药典》里也提到了白果生食有毒。一般中毒剂量为10~50颗,中毒症状为发热、呕吐、腹痛、泄泻、惊厥、呼吸困难,严重者可因呼吸衰竭而死亡。由此可见,白果生食有毒,熟食可减轻毒性。因此,白果一定要加工做熟后食用,用量不宜过大,尤其儿童要避免误服生品或过量服用。感冒有实邪者需忌服。
       另外,还需提醒大家注意的是,白果的外种皮也有毒,新鲜的种皮中的银杏酸能刺激皮肤引起接触性皮炎,出现皮疹和发泡症状,甚至导致过敏性休克。因而,在捡拾和剥去种皮过程中也要特别小心,避免皮肤接触。

 

 

 


  • 版权所有:中国医药卫生文化协会
  • 网络管理与技术支持:北京中科时力健康科技有限公司(健信网)
  • IPC备案编号:京ICP备17033574号-1